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放宽国考年龄限制是解决“35岁焦虑”的良好开端
2025年10月16日 10:36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
2026年开始全国考试报名,报名年龄上限由35岁放宽至38岁。在长期深陷“35岁焦虑”的工作氛围中,这种微小的增量调整显得格外令人惊讶,并引发了强烈的社会担忧。 “35岁焦虑”已成为近年来的共同主题。体制内的招聘习惯仅限于此,体制外的招聘往往以此为门槛。 35岁左右,很多人突然发现自己处于“上升通道的尽头”。也就是说,工作流动性较弱,跳槽成本较高,社会“成功”的最终定义过于简单化。焦虑的根源是与安全感的脱节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放宽年龄限制不是一时的便利,而是对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缓解措施背后有深层次的结构性考虑。日本人口老龄化加剧,退休年龄稳步推迟,劳动参与年限总体扩大,劳动力结构重组不断推进。如果公务员招录仍停留在35年的水平,将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结构。之所以将上限提高到38岁,是为了重新调整职业周期,以适应社会的期望。青春和经历并不矛盾。公共部门需要新鲜人才和稳定的经验。只有充满活力、意志坚定的团队才能支撑现代治理的复杂任务。事实上,类似的e当地已经开始进行探索。上海、四川省率先提高公职人员和事业单位聘任年龄上限。国家层面的协调制度化并吸收当地的专业知识,为公共部门的人才选拔机制开辟了新的环境。这一信号的连锁反应可能会影响未来事业单位、国企乃至民企的用人理念,导致更多行业重新评估年龄与能力的关系。制度进步往往是从规则的微小改变开始的,但从长远来看它可以改变社会认知的方向。然而,实施政策并不会自动消除担忧。有人担心放宽年龄会“排斥”年轻人。需要注意的是,切入点的扩大和规则的收紧是并行的。规则可以宽泛,但统治者必须严格。真正的出发点公平竞争是岗位要求与个人能力的匹配。年轻人的快速学习和适应能力是一种竞争优势。中老年人的工作能力和协作经验也将成为竞争优势。如果你阐明明确的立场,并使你的评估指标详细且可操作,公平竞争本身就会带来答案。有些人可能会担心“我的病情减缓了,但我的病情又退缩了”。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创建精确、精准的岗位描述,比如哪些岗位更注重专业技能,哪些岗位更注重经验的积累。只有明确表达岗位要求,让评价标准清晰可见、可衡量,才能让公众信服。如果输入的变化可以与检查过程的改进相协调,那么转型就可以开始与:“看”导致“用好”。要真正减少焦虑,就必须放宽社会观念。 35岁已经成为职场上一条无形的分界线,这本身就是一种偏见。年龄本来应该是人生的一个坐标,而不是能力的标签。长期以来,舆论和劳动力惯性的结合强化了“年轻是优势”的观念,导致了“年龄是风险”的误解。观念更新往往比制度调整更慢、更困难,但却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心灵能否真正放松。一项政策的价值往往超出了显而易见的范围。放宽高考三年年龄限制,是让制度更加贴近现实的举措,也是重建某种社会信任的举措。总之,承担责任,给有才华的人一个机会。年龄仅供参考。选拔的人才要有足够的能力,才能解决“35岁的焦虑”。视野开阔,就业选择范围扩大,社会精神更加稳定。 (评论员:朱小鹏)
(编辑:马长彦)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作者

adimin@12thpress.com

相关文章

高标准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一滴水可以发电6次!中国水利设施蕴藏着丰富的黄金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美国银行业危机“海市蜃楼”再现 信贷市场陷入危机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