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记者唐莉 据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风电机组出口量比上年增长71.9%,2025年上半年出口增速超过20%。依托全链条技术协作和集群式产业现代化,中国风能持续为世界提供更高效、更低成本的绿色能源。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风能利益相关者也认识到,加速海外发展需要从“设备销售”转向“价值转移”,通过技术标准制定、本土产能合作、全生命周期服务等方式,编织更具韧性、可持续发展的全球风能生态网络。技术进步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在近年来,中国推出了更高效、更智能的风力发电机,显着降低了电力成本。中国的风能发展继续依靠技术创新来克服地域限制,使风力发电机可以安装在更广泛的地形,包括低风速、高海拔和深水区。在近日举办的2025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上,金风科技推出了覆盖陆上和海上全场景的新一代Ultra系列风能产品阵列。这使得智能发电模型能够在高电价期间产生更多电力,并在低电价期间减少lto容量并延长使用寿命。可视化能源 全球首台伽利略AI风力发电机,将人工智能深深嵌入能源设备的基因中。霍普电气推出业界首款全碳化硅电气柜…一系列创新产品和创新解决方案充分展现了中国风能行业的技术领先和绿色建设能力。会议中,业内人士强调,中国风电拓展海外、赢得全球竞争的关键不仅在于技术进步,更在于深入解读和响应海外市场的真实需求。标普全球电力与可再生能源总监彭成耀分析称,中国国外市场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仅仅是具有价格优势的设备,更是复制中国产业链的成功经验。彭成耀强调,风能产业链对促进当地就业、提高技术水平的作用远大于单纯生产产品。中国风能企业海外扩张应秉持共赢理念,通过技术培养本土技术人才技术出口、业务经验交流和产能合作,构建本土化供应链体系,实行联合开发,消除海外市场疑虑,实现深度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金风科技总裁曹志刚强调,中国风电产业需要“做大”、“进入”、“稳进”,重要的是要培养本地化能力,包括供应链。由于国内和海外项目的供货范围有很大差异,海外项目对企业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比金风科技的国内和海外项目,曹志刚解释说,海外项目中的风能设备需要从中国运输到项目目的港(港口),然后运输到特定的飞机地点,导致物流成本较高。在项目中,风机安装通常由EPC方或建设工程方负责。大多数海外项目的供货量都包含整机。欧洲的一些客户已明确表示,他们希望满足其风力涡轮机设施的运营需求。供货范围还包括需要运输、起重和后续维护等辅助设备的道路改造项目。 “目前,金风科技海外销售额约50%来自非风机相关业务,包括物流、安装、服务等环节。”曹志刚指出,海外项目不仅涉及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等大型零部件的供应,本土化需求早已拓展到广泛的全链条服务。在巴西市场,金风科技在当地现有工业基础上建立了一体化组装工厂。打造大型风电零部件等本土高端装备制造环节的供应链发展和“链补”基地。总成本的本地化对成本的意义重大,并且对成本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供应链效率,金风科技一方面邀请巴西企业参观学习中国知名企业,比较中国制造业的效率和产能利用率。同时,中国专家团队已派往巴西,帮助当地企业提高效率,平衡本地化与成本,挖掘当地资源潜力。 “海外扩张不仅意味着‘卖产品’,更意味着‘构建生态系统’。”斯凯孚中国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钱卫华以公司在中国的扩张为例,提出了“本土化三要素”:服务设备本土化投资、本地化供应链和本地化 ESG 实施。他还建议,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张过程中需要重构商业模式,培养本土人才,打造品牌影响力,特别是注重本地化服务。回顾金风科技15年的海外扩张之路,曹志刚认为,践行长远才是赢得客户和市场的核心策略。开拓国外市场时,要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曹志刚提醒中国企业不要做出过度承诺来控制市场。从商业逻辑来看,国际客户常常质疑这种“不正常”模式的可持续性。此类行为不仅损害单个企业的信誉,还会给中国企业贴上“不值得信任”的标签,影响其整体国际形象。